摆摊梗 我要去摆地摊了


【资料图】

说起来有些丢人,那个时候我已经快要大学毕业了,没想到竟也相信了这句话。


在集市的拐角处,一家门面店前,一位中年妇女腰挎着黄色皮包,身穿着卡其色风衣,正在为顾客们从她的地摊上挑选着商品。


一个电动小喇叭被放在板凳边,里面传出了略带磁性的循环声音:“房租到期,清仓大甩卖了.....”


具体已经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和一起逛街的同学竟也被眼前的热闹场景吸引住了,并且兴致勃勃的每个人花了十五块钱买了一双皮鞋。


买完皮鞋后,两个人像占了很大便宜似的踏上了回学校的路,全然忘记了自己原本要采购篮球服的计划。


这花了十五块钱生活费购买的皮鞋自然没有穿多久便破损淘汰了,而这家店门前却还在喊着清仓大甩卖。


同清仓大甩卖相比,后来又有了一个梗。


据说这句话至今还在大街小巷中播放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那就是:“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


真是不知道江南皮革厂的老板造了什么孽,要带着小姨子逃跑这么多年?


就像没过多久我便知道了逃跑的江南皮革厂老板和他的小姨子只不过是一个噱头和笑话罢了。


虽然这只是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小事,但对我来说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此之后,每逢看见摆摊卖皮鞋皮具的商贩,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初青涩的自己。


今天为什么又八卦到这个梗?


因为朋友圈里突然掀起了一股摆摊风,大家争先恐后要去创业摆地摊了。


这也是为了响应复苏经济所需,更何况疫情导致了大家手头都不宽裕。


作为资深医疗民工,我自然是不能落伍的。


不能去摆摊,总能发发朋友圈吧?


不过提到地摊,倒是勾起了我深藏心底的一些记忆。


我对地摊的印象来自于夜市,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左右的夜市。


那个时候,我住在光华门。


光华路的某些路段还是尘土飞扬的泥土路,马路上飞奔的基本上都是夏利出租车。


附近有好几个夜市,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马路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摊。


我常常会在天堂村的夜市中闲逛,有时候也会买上一些实用的商品。


摆地摊的小贩有很多,兜售的商品也有很多。


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有雨花石这样的观赏性商品,有短裤T恤拖鞋等衣物,有邓丽君刘德华等歌星的磁带,也有鸭血粉丝汤这样的著名小吃。


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青少年时代的我除了喜欢热闹之外,最喜欢的便是在售卖旧书刊的地摊前徘徊了。


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所以要常常去翻阅别人的书籍了。


那个时候好学的我根本不像如今,书买了很多,却连翻一翻的动力都没有。


除了住所附近的夜市之外,我有时也会和家人一起游玩其它地方,比如夫子庙。


夫子庙是南京的著名景点,六朝金粉,秦淮风月。


现在的夫子庙夜市已经有了很正规的管理,不像那个时候还可以常常看见路边的地摊。


夜游夫子庙的人很多,尤其是盛夏。


秦淮河上,乌衣巷口,永远挤满了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


有一首诗歌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其中两句是: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那个时候的我自然是没有什么感慨的,只知道在夜市之中可以花五毛钱喝上一瓶冰汽水,又花了两块钱购买了一把纸扇。


大约是1996年夏季,我和父母一起在夫子庙夜市拍下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至今还在,我却再也没有在夫子庙留下一张照片了,甚至没有再和父母一起出游了。


事实上,南京的夜市有很多,比如丹凤街夜市、马台街夜市等等。


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了过去,被日益发展的城市化逼退进了历史的记忆里。


而现在,地摊经济又开始要复苏了,连带着夜市也要再次风火起来了。


与其说朋友圈里都是要摆地摊赶夜市的虚假创业,倒不如说是大家怀旧情怀的集体释放。


看着朋友圈,摸着自己的口袋,又扣了扣自己被大脚趾捅破的尼龙袜子,我真有去摆地摊的冲动。


有人说,你这是瞎凑热闹。


难道我会告诉他,早在近二十年前,我便在光华东街摆过地摊,卖过西瓜?


可是,如果现在摆地摊的话,我能够卖些什么呢?


冒充老军医这种活,我自然是不会接的。


可是,去卖签名照的话又未必有市场。


我总不能真的去违法卖病假条,又或者去给人算命吧?


想来想去,终于让我想到了一个点子!


北京爆肚这款小吃怎么样?


毕竟我在南京还没有见过有售卖爆肚的店面,而南京的吃货又有很多。


支一个地摊,排上两口锅,说不定就要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了。


想想就很开心!!


一颗商界新星在冉冉升起,让多嫂过上白富美生活的目标指日可待了!


再见,让我连夜写上一份商业计划书吧!


关键词: 我要去摆地摊了